【卑南鄉】下賓朗部落小旅行
2018/08/06

【認識卑南鄉】
卑南鄉舊稱「埤南」,位於臺東縣中部、花東縱谷平原南方,中央山派和海岸山脈所夾,東經121度、北緯22.3度,北邊為鹿野鄉和延平鄉、東北接東河鄉、東臨太平洋、西接屏東縣霧臺鄉、南為臺東市和太麻里鄉,總面積約為412.6871平方公里;卑南鄉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有利嘉溪、知本溪和卑南溪流經,有山有水的景觀讓卑南鄉成為臺東旅遊相當興盛之地,山水之貌讓遊客體驗卑南之美,近年來知本溫泉的蓬勃發展更是讓卑南鄉聲名大噪。現有賓朗、美農、初鹿、明峰、嘉豐、太平、泰安、利嘉、東興、溫泉、 富源、利吉、富山13村。

卑南一詞源自於卑南族與的『puma』(或puyuma),有『尊稱』之意,是為了紀念族內偉大的頭目『鼻那來』(Pinara),鼻那來相當具有領袖特質,除了擁有漢人血統,還確立了部落的典章納稅制度,讓臺東縱谷地區迅速發展起來,荷據時代荷人稱為『卑瑪拉』(Pimala)、漢人稱作卑南;清朝時期將這裡列為禁止進入的番地,為『卑南八社』,1875年設置卑南廳、1886年改設臺東直隸州,到了日據時代改為卑南庄、隸屬臺東聽臺東俊管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光復後改設臺東縣卑南鄉,1974年臺東鎮升格為縣轄市臺東市,將原卑南鄉的卑南村、富崗村和南王村等等劃入臺東市,形成了卑南地區不在卑南鄉的奇景。

【認識下賓朗部落】
下賓朗部落族人稱自己目前居住的地方為Pinaski,意思是「上坡」。下賓朗部落擁有百年文化歷史,經過三次遷村紀錄,村落附近都有部落活動的蹤跡。從原來的部落Kazekalran因為過去白蟻氾濫造成房子侵蝕嚴重,因而遷移到Kinavuraw,山上最高點稱作’aliveliveng,頂點的地方稱作sarapung,過去說人死後靈魂會到最頂端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四格山。第三次遷移就到了現在部落位置北方兩公里處標高兩百多公尺的隆起臺地,也就是上坡地Pinaski。

大約昭和6年(1931)在日本政府規劃下搬到現址,當時整個部落呈現秩序井然的棋盤狀,因此在民國六○年代曾榮獲全省社區競賽冠軍。過去政府說的『遷村』其實是『安置』,下賓朗部落離開了原本居住的地方,雖然身體有了居所,但心靈是空的。

下賓朗部落內的布局上自日治時期便已保持至今,村裡主要由兩條道路平行貫穿部落,並在橫向有九條平行巷弄穿插,部落裡也可以見到許多日式建築。

在下賓朗部落裡面有一個傳統的palakuwan(男子集會所),位於天主教堂的旁邊,是每年部落在舉行祭典重要地方,每年四個重要的祭典,分別是少年猴祭、大獵祭、少女祭及小米收穫祭,早在日據時代,palakuwan就已經蓋在這塊土地上,雖然占地面積不大,卻是卑南族人精神的象徵,同時也是部落文化教育的重要場域。


【交通資訊】
火車
搭火車至臺東站下車,搭鼎東客運(山線)至卑南鄉。

自行開車
省道臺九線往池上、關山方向,途經卑南鄉即抵達。

飛機
抵達臺東機場後,可自行租車或搭乘鼎東客運至卑南鄉。


【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文化其代表遺址在臺東市南王里,東線鐵路卑南總站附近,即卑南主山的東南山麓,卑南大溪的右岸河階上,是臺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

1980年,當時仍為卑南車站的臺東新站正值開工期間,怪手意外將沈睡地底數千年的卑南遺址挖起,赫然發現了幾十具的石板棺與近百件的史前遺物,然而因車站工程必須進行下去,因此卑南遺址遭到嚴重破壞,當時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1991年,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

隨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開幕,4個月後,卑南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臺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卑南文化公園」現已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卑南遺址公園以展示卑南遺址為主要特色,展示的出土文物包括石棺、器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臺東新站右後方的月形石柱,已評定為一級古蹟。

卑南遺址公園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臺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目前仍持續進行考古發掘,一方面成立遺址保存對外公開展示,另一方面達成學術研究、遺址保存、推廣教育多重功能。

公園草坪寬廣遼闊,並設置教育館和表演場,另有豐富的原生植物林、考古現場賞遊等動線,站上展望臺,臺東市區景觀一覽無遺,徜徉在寬廣草原中,與石斧、石鏃、精美玉器相遇,見證古老美麗的故事,是享受兼具知性和感性休閒之旅的最佳去處。

 


※開館時間:每週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休館時間:每週星期一(遇國定假日、補假日、選舉日則照常開放)、農曆除夕、年初一。
※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進入展示廳需要門票。
全票 : 30元(一般民眾)
團體票 : 20元(10人以上,含10人)
優待票 : 15元(6歲以上未滿12歲之兒童;持學生證之學生)
免費票 : 免費(65歲以上長者平日免費、假日半價; 未滿6歲之幼童; 領有並出示身心殘障手冊者,及必要之陪伴者一人; 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者。; 請出示證件至售票處換(購)票)

【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

走進卑南遺址公園,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以往給人沉悶、枯燥的歷史遺跡,多了點生氣和神秘感。跟著導覽人員的腳步,走向公園一隅,一棟以茅草為頂的竹屋,正靜立於林木中。孫大哥說,這卑南族傳統家屋,是部落耆老們,憑著彼此的記憶,學祖先就地取材的特色,以傳統工藝手工建造這家屋。其中,刺竹為主要的建材,柱子則選用較硬的櫸木與烏心石,主橫樑選用筆直重量輕的楓香,並以黃藤及印度鞭藤固定每個細節,周邊則種植日常所使用的植物。

早期卑南族的生活方式,很特別,他們會有親戚同住,甚至與朋友共住的現象,不像現今一家人就住在一起,只要仔細觀察,若屋內有不只一個爐灶,就代表居住這家屋的並非都是一家人。而屋內整體空間,會用竹子做出隔間,區隔出休息的地方;竹牆上會有像掛架的小巧思,可以讓居住的人掛物品,孫大哥說,不知道這是耆老們重建時,靈光一閃的創意,還是以前家屋真的有這樣一個部件,不過他們的手藝真的讓人佩服。

屋外,家屋的斜後方,有個小米靈屋(ka′aliliyan),有點像是人們認知裡的穀倉,它主要是留種的作用,也就是今年小米大豐收,那就必須取穗留一點小米,存放於小米靈屋,以待來年播種,不過卑南族家庭的事務分工,女性主掌管家族,男性則參與公共事務,甚至跨部落協商,所以下田播種的動作,都是由部落的女性長者們負責。

【卑南族傳統家屋平面圖】

Sapa′家 - - 傳統卑南族人的家

傳統卑南族人的本家除家屋(ruma′)外,亦包含有祖靈屋(Karuma′an)以及小米靈屋(ka′aliliyan)。家屋是生活起居的地方,祖靈屋是家族祭祀與巫師施作法事的地方,小米靈屋(ka′aliliyan)則是家族小米祭祀的場所。卑南族人會在家中安置鎮宅護符(lu′em),以祈求保佑住屋免於災害。
卑南族人為每間祖屋命名,在這個家出生的人,便以此家屋為名。本家屋由造屋耆老王天木先生命名為Sapa′,Sapa′是林投的意思,過去下賓朗部落曾居住過的舊部落 - - 高臺叫做(sapasapa′)。
卑南族房屋主要建築材料為竹子,舉凡壁柱、牆壁、屋頂鋪面、小樑及床等都以刺竹為主,其次則是長枝竹。家屋之主柱則使用堅硬的櫸木、主樑則使用質輕筆直的楓香與檳榔,屋頂上方覆蓋白茅。 註:本文卑南語是以下賓朗為主。

Sapa’:Traditional House for Pinuyumayan
Traditionally,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house structures for each clan in a Pinuyumayan tribe (used to be called Puyuma): one is for living people (also called ruma’), one is for ancestors (karuma’an), and the other is for spirits of millet (ka’aliliyan). The former is where people live with daily activities,the karuma’an is where people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and where shamans perform rituals, and the ka’aliliyan, is where ceremonies for millet are performed. Additionally, the Pinuyumayan people would place charms (lu’em) in the house in order to protect it from any external damages.
The Pinuyumayan people always name their clan and all family members who were born in this specific clan will be named after it. Meanwhile, the house, which is currently exhibited, was built and named (as ” Sapa’ “)by an elder, Wang Tianmu, from Pinaski. In the Pinaski language, ” Sapa’ ”means pandanus (Pandanus odoratissimus). The tribe that Pinaski used to live is call sapasana’.
The typical structure materials for Pinuyumayan houses are bamboo. For instance, structures, such as posts, walls, beams, and beds, are made from two major kinds of bamboo, the thorny bamboo (Bambusa stenostachya Hackel) and the long-shoot bamboo (Bambusa dolichoclada Hayata). However, the main post of a house is made form zelkova (Zelkova serrata (Thunb) Makino) , the main bean is made from a Formosan sweet g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and areca (Areca catech L.), and the roof is covered by cogon (Imperata cylindrical (L.) P. Bea’uv. Var. major).

【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位於園區西側的主入口處,文化公園路的停車場旁,作為匯集遊客的主要入口,提供遊客諮詢、視聽簡報、廁所、哺集乳室、置物櫃、輕食餐廳、商品店等設施服務,並再安排引導遊客參觀考古現場、月形石柱、瞭望臺、展示館等景點的各種行程。

本體建築造型獨特,其建築形體為半圓弧造型,樓高一層,外牆呈多曲面狀,以清水模板混凝土灌注,採取特殊工法施作。建築物屋頂為平坦木棧板,裝置有花架,是周邊入口廣場花架之延伸。中央廣場則為小型展演空間「普悠瑪廣場」。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卑南遊客中心】
 

如果來到卑南鄉,不知道怎麼安排行程,或是想了解在地有什麼必去的私房景點,別擔心,這些困擾,來到卑南遊客中心,通通能夠解決。

花東縱谷,沿省道臺9線公路而行,貫通花蓮、臺東,長達158公里的綠色走廊,盡是一片綠意和綿延的秀麗山脈,縱谷內到處都充滿果園、茶園、稻田、牧場、金針花田、油菜花田等景觀不斷映入眼廉。其中最著名的景點有鯉魚潭、秀姑巒溪、六十石山、大坡池、伯朗大道金樹、關山親水公園、鹿野高臺、南橫公路、初鹿牧場、利吉惡地等。

佔地約32公頃的關山親水公園,位於東線鐵路關山車站後方,有新武呂溪為伴,又享有豐富的地下源流,園區內擁有人工河道、地面噴泉、划船區、腳踏車道等設施。

花東縱谷的文化有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臺地附近的掃叭石柱,卑南史前遺址中最高大的立柱,考古學家將之歸類為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遺址;距今約3千年的公埔遺址,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海岸山脈西側的小山丘上,也是卑南文化系統的據點之一,目前為內政部列管之3級古蹟。

原住民文化是縱谷區內最重要及最具代表性的珍貴資產;花東縱谷這塊富饒大地,孕育了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及卑南族等原住民族群。這些大地的子民們,運用與大自然共存智慧與其他相繼來此的族群,共同豐富了縱谷的人文情懷。

綠色隧道

由臺東市區沿臺9線往卑南鄉,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達2公里的綠色隧道,兩旁種植茂密的茄苳樹,濃蔭蔽天,呈現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世界。綠色隧道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日本人為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運輸需求,興建以茄苳樹為掩護的戰備道路,專門供戰車行駛,從臺東市經卑南一路延伸到初鹿,長達15多公里,戰後因都市發展建設道路需要,陸續砍除戰備道路上的茄苳樹,綠色隧道逐漸消失,只剩下北起卑南鄉下賓朗(臺9線更生北路段),南迄臺東市南王(普悠瑪),約2公里的綠色隧道,經居民與縣政府共同努力爭取保留,才躲過公路局為拓寬道路而進行的砍除命運,現已成為臺東市街道綠化頗具知名的地標。
雖然綠色隧道的規模已大不如前,但兩旁綠意成蔭,散發的芬多精,令人神清氣爽,可閒適的騎著單車,或步行悠遊其間,感受這具有歷史意義,又散發自然氣息的美麗公路。

 

巴拉冠】
 

「巴拉冠」在卑南族傳統社會中是傳承部落教育及文化祭儀的中心,對於卑南族人而言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是各卑南族部落傳統核心精神價值之所在。它的用途與其意,類似於現在的「青年會所」,主要是過去卑南部落青年知識啟蒙、技藝學習、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場域,也是培養部落倫理及規範最重要的地方。

下賓朗部落的巴拉冠主要是一些少年族群,集合開會的地方,不過現在這空間是大家聯合使用,青年、壯年的巴拉冠聚會所也是放在一起,不過這地方是女性止步。

每年下賓朗部落,舉行重要祭典都會在這舉行。以下賓朗來說,一年最大的祭典大概有4個最重要,一個就是在每年的12月,是少年猴祭,雖然過程中,要抓猴或刺猴,實際上這只是卑南族人訓練少年一個的過程,也是培養他們武勇的心態。

少年猴祭後,臨近年底,是成年人的大獵祭。傳統的大獵祭可長達數個月,目前則改為定點式地舉行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獵物等。事實上,大獵祭所象徵的意義是新舊交替、男女重逢與生死兩全,部落長老們都會希望年輕人們能在無形中將成長的價值傳遞下去。

年初之時,會有小米除草祭,因為小米是以灑種方式種植,所以到了一個月後就會出現有些地方太密集,而有些地方沒長出來,或是雜草多,這時就要進行除草疏苗的工作。

到了7月份,則是重要的小米收穫祭,家家戶戶都要幫忙收割,並且有獵人會上山打獵,為的就是慶典上,大家可以慶祝分食,也感謝祖靈和上天,讓大家能豐收過好年。

【部落之石】

位在巴拉冠旁邊,這石頭,象徵著部落,也是進行祭祀的場所。卑南族相較於其他部落,巫的文化並不顯著,孫大哥說,卑南族的巫,有很多位,而且各司其職,他們通常都私下進行儀式,不會刻意去召集族人共同參與,而族人也不會主動詢問或了解巫的行為和文化,至於這群巫,個別負責什麼樣的事務和責任,族人們並不清楚,而且卑南族不興巫的信仰和崇拜,巫術對卑南族人而言,只是一種認識生命、認識世界、探討生活文化的方法。

簡易的說,可以將巫理解成各領域的權威,以颱風為例,專門負責氣象的巫,可能就會研究颱風如何形成、有什麼徵兆、結構為何等等,猶如地理科學的學究,再以小米為例,巫發現如果族人外出播種小米,不將灑小米行為說出口,就不會被鳥聽見,就也不會有鳥飛往田地,啄食小米,所以這位巫,就會讓部落女性知道,播種時,不能說出關鍵字,才不會引來動物覬覦稻穀。

卑南族的巫,不是人選,而是被祖靈選擇,但被選上的人,發生的狀況也都很不一樣,有人是大病一場,不過即使被選上,那個人也有是否願意成為巫的決定權。所以巫之文化在卑南族很重要,但卻很不起眼,很平凡,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很生活化的生命探究,所以卑南族人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才會那麼特別。

【手編花環】

卑南族的花環文化,令他們有花環族群的美稱。對他們來說,花環就是人倫關係的媒介,一旦遇上活動,母親要編織花環給孩子配戴,姊妹編給兄弟,妻子編給老公,一種情感的聯繫,也是文化的延續。

下賓朗部落以「祖先的花環」做軸心,只要是過年或是祭典都會編織花環,所以花環有一種團結的意涵,男性打獵凱旋時,頭戴花環代表家人對他們的迎接與慰勞,進行祭典儀式時,女人為長老戴上花環,除了代表他的地位崇高和人際關係良好之外,也意謂著對長老的敬重,這也是另一種語言的象徵,所以花環對於族人而言是一種祝福、一種情誼、一種尊敬。

卑南族的花環,以紅白黃三種花色搭配綠葉來襯托花環的鮮艷,其編織手法嚴密嚴謹,在臺灣高山族原住民各族花環中別具特色。材料部分,早期並非使用尼龍線,而是以軟化處理過之月桃、排香草或檳榔葉鞘分離成細條狀做為編繩,再編入新鮮的萬壽菊,黃色代表、雞冠花或九重葛,紅色代表、芙蓉花,白色代表,以及青草葉等為主要花材。

 

花環的佩戴方式,也因男女有別而有所差異,男生要平戴,女生是斜戴,這文化的傳承,直到現今,卑南族人們仍然遵守,毫不馬虎對待。而配戴時間,不像早期只有盛大活動或祭典才戴,對於有些熱愛部落的下賓朗族人們來說,花環猶如西方文化的領帶,隨時隨地都可戴在頭上,即使外出見面會友,也是最棒的「盛裝」。

如果好奇這漂亮的花環怎麼編織,到下賓朗部落,可以來體驗一下自己動手編的樂趣!將繩子以編辮子的方式,鬆緊有度的拉住編繩,之後適當距離的穿插花朵,順序不是黃紅白就是白紅黃,幸運的話,還能聽到指導你的卑南族女性唱歌,透過編織花環,來學習和了解卑南族人的生活文化之美,真是再棒不過了。

【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
  

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宗旨是以部落為現場,找回教育權重新塑造卑南人復振語言和文化,讓部落年輕人重新認識卑南族文化,不只具有文化傳承教育功能,更是卑南族八社十部落彼此學習、凝聚力量的場域,不論是生活點滴、歲時祭儀、倫理規範,都是花環學校授課重心,也是在學校正規教育外學習自己族群文化、語言各項生活技能等等,原住民族是臺東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在推動國際化的工作時,就是要發展在地優美的文化精神。

從2012年成立,發展多項以族群和部落為主體的課程,包括族語暨文學、傳統生活技能等8大領域課程,希望畢業後的同學們能學以致用,發揚自己卑南族的傳統文化。現在花環部落學校開始轉型,下一階階段會以八社十部落的族人為主,校區將轉型為教材編輯及培訓文化導覽人才場域,讓文化教育工作永續發展。

【四格山】

名稱原由起自卑南語的「檳榔四格」而來,有「種植檳榔樹之地」的意思。四格山位於臺東卑南鄉檳榔村頂岩灣,是少見的全景獨立山頭,也是臺東平原的制高點,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劃為軍事基地。

前往四格山的道路並不好走,要通過狹小的產業道路方可抵達,四格山整體並不高,但因地形陡斜,登山階梯陡長,雖設有共約240個階梯的人行棧道,但一口氣走完並不輕鬆,不過當抵達山頂時,映入眼簾的美景讓疲累的心情豁然開朗,因為這裡視野極佳可以環繞四面,不同角度,景致就不同,真的很值得讓人一探究竟。

四格山涼亭周圍無更高的山巒遮蔽視線,視野極佳,可遠眺臺東平原、卑南溪流、利吉惡地形、中央山脈稜線、知本主山、都蘭山、太平洋盡收眼底,環視四周360度的景觀,都有不同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氣候良好能見度佳時,更可以看見綠島和蘭嶼,由於靠近太平洋,在海風吹拂下,少有霾害及雲霧,不分晝夜,幾乎天天都是登山賞景的好去處。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110號10樓之5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 上午08:30至下午05:30
電話:07-3387292   Email:li_jing@dcweb2.com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部落旅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