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溪鄉北臨萬榮鄉,東鄰瑞穗鄉、玉里鄉、富里鄉,南接臺東縣海端鄉,為花蓮縣的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其位處中央山脈之上,境內高達95%以上為山地,地勢甚為崎嶇陡峭,造成以前部落間得藉由林道或步道交流,而變成現在旅客、登山客踏青的選擇之一。
卓溪鄉有六個村,卓溪、太平、崙山、立山、卓清、古風,居民以巒社群與郡社群的布農族族人為主,次為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阿美族再次之。採取集團移住政策,鮮少與不同文化的族群融合,使得卓溪鄉的布農族文化與生活,獲得了趨近完整的保存與延續。
卓溪鄉舊名為「乾溪」,布農族語則是”Banida”,有樹木之意,因本地溪流,除大雨滂沱外,終年無水,光復後改名為卓溪。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優勢的卓溪鄉,發展觀光旅遊的面向,主要是帶領遊客,親山涉水貼近自然,從中認識狩獵文化,藉由竹風鈴製作,瞭解竹子與八部合音、部落祭儀音樂的關聯性,這是深入認識、研究布農文化的最佳機會,值得喜歡深度文史之旅的遊客來體驗。
【認識古風村】
古風村是花蓮縣卓溪鄉最南端的村落,村內共有白端、古楓、崙天、秀巒、石平五個部落,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擁有極為豐富的農地資源,特產梅子、苦茶、箭筍等作物,部落族人正朝著有機農業村落的目標前進。
布農族族人原居住在瓦拉米步道,直到20世紀初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強硬推行的集團移住政策,加上日本人迫使族人們離開家園,他們奮起抗日十八年,在歷史上稱為「大分事件」,也因此布農族人們搬遷至現今古風村,便於日本人管理,而古風村就是從1946年成立至今,已逾70年頭。
布農族祭儀音樂,八部合音,古風村是卓溪鄉最早自主推動的文化村落,因此擁有「原音部落」美稱。
【認識崙天部落】
部落耆老口述曾說,昔日布農族人住於中央山脈,鮮少下山狩獵,山下有顆大自然界的橘子樹,是族人合孫(Hosung)、桃巴思(Taubas)、提洋(Tiiang)、比力斯(Pilis)、大力馬(Talima)、哈比亞日(Hubiyaz)、比馬(Bima)等,狩獵或迷路時會於此集合的「地標」,且那裡有條小路可回家,自此部落名稱就叫它為Izukan,產柑橘之地。後來,日據時代,將部落南側高峰稱為倫天山,連帶影響部落改名為崙天。
崙天部落是布農族人巒社群與邵社群的聚居地,每年五月布農族射耳祭活動期間,在地族人吟唱著「祈禱小米豐收歌」,也就是揚名國際的八部合音,獵人狩獵回來高唱的報戰功,還有祭槍等祭儀音樂,美妙歌聲在部落中迴蕩著。崙天部落有條昔日為獵人狩獵的小徑,現今修建為登山步道,沿途林相完整,景緻優美,是遊客、登山客們很喜歡的爬山路線。還有間袖珍小學-古風國小,環境優美、擁有豐富布農文化的特色學校,校門口旁矗立一座塑像「祈禱小米豐收歌」,可讓人感受到學校推動布農傳統文化的用心。
【認識古楓部落】
古楓部落集村聚落於花75線旁,早期此處長滿許多茵蔯蒿(一種薰蚊草),布農人稱之為Hunungaz,漢人聽聞後稱為「古諾風」,取其相近音而改稱為古楓。位於臺東與花蓮交界處的古楓部落,即便因大分事件被迫遷移至當今的位置,布農族人們仍在部落各角落,保留著布農族傳統文化,如祭儀文化祈禱小米豐收歌雕像,或刻畫曆石頭堆砌等,讓布農元素佈滿整個環境,打造最美部落。
古楓部落裡,也保留了布農族的傳統家屋,它是由部落族人就地取材,以石板建造而成,但建造的石板來源,是族人們,從以前的祖居地,搬運而來,再集結眾人力量,交錯堆疊建造而成,重現早期的建築文化,這是部落裡,極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部落旅遊預約】
花蓮縣卓溪鄉崙天(古楓)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古風社區 曾子昂
住址: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17鄰58-1號
電話:0971-104392
臉書:古諾楓粉絲團
【竹林步道】
竹林步道,曾經是古風村古楓部落與白端部落之間情感交流、資訊互通、商品運輸或上山狩獵等要務的主要道路。自從,臺75線開闢後,該道路轉變成登山、觀光步道的性質,近年來,經過不斷的溯源、整修,讓旅人穿梭漫行於茂密的竹林間,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芬多精,還能於步道頂端眺望縱谷山脈與海岸山脈最狹窄的距離。
沿途可以認識原住民的飲食食材,與經濟作物,如小米、紅藜及苦茶樹等農作物,步道也設置茅草建蓋的休息用茅草寮,或是個人式的獵寮,採用當地山林的竹子,與茅草等原料製造而成,顯示布農族早期在山林間,野外生存的本事和好身手。
漫遊於步道時,會發現一座神秘竹橋,這是早期利用竹子搭建的便橋,狹窄、易滑,不好行走,現已改由廢棄電線杆建造,遊客就不用擔心,颱風或暴雨會不會造成竹橋的毀損,而無法進入步道,能更安全、放心地欣賞原始自然的美。
【崙天遊憩區】
崙天遊憩區又稱為izukan伊入柑布農部落,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崙天部落,約臺九線310.5 K東側轉入約2公里,是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開發的遊憩區,面積約有1.3公頃,園區內規劃有露天展演劇場、停車場、休憩住宿區等設施,其建築外觀展現出濃濃的布農族特色。崙天部落是布農族人巒社群及邵社群的聚居之地,在此的布農族人組有傳統歌謠團,每年5月前後布農族射耳祭活動期間,常可聽到當地的布農族人吟唱著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或報戰功等傳統歌謠。
108年由卓溪鄉鄉公所接管後,加強園區內的軟硬體設備,預計塑造具布農文化特色的生活、建築或遊程,加強觀光資訊服務機能,希望部落族人達成共同經營,打造教育、文化、農產業的基地,兼顧文化、農業見學,行銷卓溪之美,成為縱谷中的亮點。
-崙天遊憩區-
地址: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崙天18-1號
服務設施:露天展演劇場、停車場、休憩住宿區
交通資訊:約臺九線310.5 K東側轉入約2公里
將此區打造成為教育或農業的基地
【崙天步道】
崙天步道位於花蓮卓溪鄉,古風村的崙天社區境內,沿著臺九線花東縱谷公路,於富里鄉臺九線309.3公里處,即有崙天部落的標示指標,依循路標可抵達崙天步道起點。
其步道,原為布農族狩獵的小徑,沿路林相完整,現今整建為登山步道其全長約2.5公里,單趟步行約兩小時,道路平緩,僅些許路段較為陡峭。步道兩旁偶爾能看見,布農族傳統石板屋遺址、石椅及解說牌,另山路階梯則是以布農傳統工法,用板頁岩砌石而成,是兼具人文與生態特色的林道。喜歡徜徉於大自然的旅人,很適合走訪崙天步道,在樹林中感受蟲鳴鳥叫,享受山林間的芬多精,還能在眺望縱谷山脈間的美景,是很棒的森林饗宴。
【崙天攔砂壩】
臺九線旁大進街轉水源路,直行約2.6公里,即可抵達崙天攔砂壩入口。在停車場旁的土地公廟,它一邊的小路可以進入步行,沿著溪谷往上走5分鐘至自來水廠取水口旁,就會看到崙天攔砂壩。
崙天攔砂壩,位於崙天步道登山出口處,此為溪流的伏流,終年溪水不絕,四季溪水溫度皆低,是農用灌溉之水。攔砂壩共做三層,確保灌溉、取用水質的乾淨。而攔砂壩又被稱為防砂壩,間接作用是緩和溪床坡度、減低流速、防止河谷之侵蝕,減少溪河兩岸崩坍的可能性,還有個額外功能,是有延長上游水庫的壽命,保護下游生物的生命安全,時間一久,更有可能因此堆積出新生地,成為可以栽種作物的新生地。
此地,還是部落族人們的自然教室,學習野外求生的場地,像是如何在水源地取水、架設陷阱捕獵動物、就地取材生火、辨識可食用的植物等等,它也是現在布農族人前往傳統狩獵場域的道路,但攔砂壩路途部分環境相當險峻、難以行走,遊客們想走訪,一定要有專業導覽人員帶領。
【卓楓國小】
卓楓國小是一間沒有圍牆,僅用一整排巨大榕樹,與社區間隔的校園,學校裡濃縮了部落的文化與歷史,在學校裡的每個角落、每塊磚瓦、每面牆壁及每座雕塑作品,都訴說著布農族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祭儀等傳承文史。
進入校園前,會先穿越學校川堂,這集結眾人巧思的佈置設計,從布農圖騰到歷史典故,都讓人猶如進入歷史隧道。校區裡繽紛的文化牆,是原住民小朋友最喜歡的文化藝術,也是學校教師們最好的教案,時常提醒著孩童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並要學會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雖然牆上繪製的布農人形象,它的服飾和配件,整體風格略為簡潔,但仍是一個值得保存的「教材」。
《布農族古風村遷移史》
早期布農族人,是從中央山脈遷移至此,分別是巒社跟郡社兩族系。1895年時日本政權入侵,沒收原住民的獵槍,並規定族人們不得織布,導致當時許多祭典無法舉行,文化傳承中斷,而與日軍爆發衝突的「大分事件」,這長達十八年的抗日行動,最終以簽訂互不侵犯的合約終止。
《布農族刻畫曆》
布農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唯一有文字的族群。
布農族文化中,一年四季,有著許多祭儀,傳說這是與月亮的約定而來,幾乎每年的固定時間,都會舉辦與時節相符的歲時祭典,至於記錄每個儀式時間的「刻畫曆」,是由布農族耆老們的記憶,及口述歷史流傳著,後用書寫方式,以象形文字來呈現刻畫曆的內容,全然以農耕、狩獵和祭祀的活動,為記錄主軸。
刻畫曆每個圖像,都代表著某個含意,以每個時節搭配適合圖,來記錄眾多祭儀的執行時間與內容。如菱形代表一天,長方形代表禁止採薪,半圓形代表以平底鍋煮栗造酒等含意。
刻畫曆在日治時代被稱為「繪曆」,當時部落耆老們鑑於外來強勢文化入侵,傳統文化內容日漸衰微、消逝,湧現擔憂文化消失的畏懼之心,因此興起記錄部落固有文化活動的想法,而衍生出刻畫曆的符號出現,讓祭儀活動可留被存重視。
嬰兒祭,是刻畫曆上沒記載的祭儀。卓溪鄉布農族於每年12月,在卓楓國小石板屋前舉辦,主要用意是讓部落新生兒獲得長老們的祝福,有趨吉避凶的意涵。
《布農族射日的故事》
很久以前,天空有兩顆太陽,輪番不停地照耀大地,讓世界沒有晝夜之分,布農族人為了生存仍不停地奮力工作,卻苦不堪言。
一對夫妻到耕地裡工作,將幼小的孩子安置於農地旁,沒想到他被曬成蜥蜴,孩童的父親生氣至極,決定與兒子去征伐太陽,兩人沿路種植果樹,到了太陽那裡,小孩已經變成大人,而回程時,發現他們種植的果樹,已經長成大樹,巧妙用故事比喻、說明征日之旅十分遙遠。射日後,受傷的太陽變成月亮,也成了日與月的故事。而父親與受傷的太陽對話後,才警覺蒙受太陽恩惠卻沒感謝,因此約定每月舉行祭儀,生活始能豐裕,也是傳說中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
《布農圖騰 菱形紋》
布農語百步蛇稱為「 kaviaz」,是朋友的意思。這段極富傳奇色彩的傳說,是一位布農族女性,與百步蛇,從敵對大戰,到經過協商,關係變得友好的故事。百步蛇的斑紋,若以俯視觀看,會呈現菱形;平視則呈三角形狀,布農族人則以此,在服飾上,織出菱形紋和三角紋。
卓楓國小校門口的石頭門牌,特別畫上布農族的好友-百步蛇,並用英文書寫傳說故事,希望讓學童能記住百步蛇與布農族的故事外,還能開口說英文。
《石板屋》
原住民歷經不同朝代的統治與遷徙,導致部落文化斷層超過50年,傳統技藝與狩獵技能逐漸失傳,卓楓國小正與當地部落,共同努力尋回傳統知識與技能。
校園內,有座為了復振布農族建築的技藝和知識,而建造的石板屋,它是透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文獻分析等多方研究,尋回的布農家屋營建技術,透過族人們合作,才成功重現其樣貌。這石板屋,主要是使用板岩或頁岩建造而成,屋頂外型宛如鱗片的設計,是要讓雨水沿著外緣流下,不讓屋內因大雨有漏水現象。此家屋除了是部落教材,也是導覽解說的部落文史。
-卓楓國小資訊-
地址: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12鄰古楓6號
電話:03-8846027
傳真:03-8846380
臉書:花蓮縣卓楓國小
【古風國小】古風國小,座落在崙天部落之中,極富布農文化特色的袖珍小學,校園的低矮圍牆,讓學校對於社區不再有距離感。校門口左側,有棵大樹,它旁邊是布農族人祈禱小米豐收的雕像,而祈求豐收儀式,是布農族的重要慶典之一。校園的操場中央,有間石板屋,但裡面的結構,與卓楓國小的石板屋有些不同,有可能是居住地方不同的緣故,布農族人都是以生活場域可獲得的材料來做建材,這才是因為,雖然大家同是布農族,但石板屋建法不同的因素之一,古風國小的石板屋,同樣是以厚石板砌牆,不過石板牆只砌了一半,上半部改以木條裝釘,並用茅草搭建屋頂。
布農族是善於使用弓箭的民族,因此,古風國小極為重視對學生的民族教育,其中,傳承射箭技藝是重中之重,此射箭運動培訓,不但培養學生對自我文化的認識,還是奧運指定項目-反曲弓射箭運動的選手培育基地。
-古風國小資訊-
地址: 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1鄰崙天18號
電話: 03-8846058
臉書:花蓮縣卓溪鄉古風國小
【貓頭鷹廚房】
貓頭鷹快樂廚房,是由當地社區協會,爭取計畫資源,而打造的部落特色產業之一。掌廚的人員,主要由部落媽媽們擔任,而食材,則是選用族人自家種的新鮮蔬果,南瓜、刺蔥、落葵等等,烹飪出帶有布農族特色的餐點,如:阿拜、吉拿富、烤肉,一道道都是令遊客垂涎欲滴的美食。
導覽人員說,部落裡的風味餐,有很多道地的布農族美食,小米飯、獵人便當、芋頭等等,像烤肉,是用布農香料特製的醬料,醃製豬肉,再以柴火慢慢燒烤,這道費時又費工的料理,超獲得遊客的喜愛,很多回頭客再次訪部落,一定都會再到貓頭鷹快樂廚房,品嚐令人欲罷不能的特色美食。
主廚陳菊香小姐,對於廚房推出的料理,有著絕不馬虎的堅持,食材的選取,她一定都要求當天新鮮取用、烹調,她也會求新求變,根據客人們的口味,不斷調整自己的料理,努力滿足每位饕客的味蕾,像獵人便當,就需要很長的備料時間,豬肉品質篩選、醃製、找到與糯米絕佳搭配的比例,都是她累積多年的真本事,也因為社區媽媽們,都抱持著這樣的精神,才讓貓頭鷹快樂廚房成為必吃的美食好所在。
【貓頭鷹工藝坊】竹風鈴
環繞於部落的蓊鬱竹林,竹子,曾經是布農族人重要的經濟作物,因工業的崛起,竹林產業逐漸沒落,直到當地社區協會,為了打造部落特色,眾人決定選用竹取材,以布農族聞名的八部合音為發想,部落族人們學習,挑選適合的竹子,手工製作竹風鈴,打造在地產業。
竹風鈴的製程很不簡單,要進竹林篩選適合的品種與年份,再剖成要設計的大小,經過清洗、烘烤、鑽孔、穿線等工序,才能完成竹製風鈴,導覽人員說,竹風鈴有圓的概念,再搭配幾根竹節圍成圈,猶如布農族人八部合音時,手拉手環繞在一起的樣子,這質樸卻飽含祝福和期許的風鈴,也是代表著部落的布農文化,以新的樣貌延續,並讓大家從不一樣角度,認識布農部落。
擅長製作竹風鈴的林敏訓老師表示,他很熱衷於創新風鈴的樣式,家屋、到溪流捕魚的竹筏,都是他創作的泉源,也經過他不斷地修正、更新,竹風鈴也能變得很時尚,老師還說,若對竹風鈴刻意敲打,聲音反而不美,唯有風吹動帶出的輕響聲,才是最迷人的旋律。如果遊客來到貓頭鷹工坊,有機會一定要來體驗,竹風鈴的DIY,認識一下布農音樂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