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泰武鄉】
泰武鄉位居屏東縣八大山地鄉之中心地帶,是東港溪上游及古瓦魯斯溪之間和中央山脈西側,地勢東高西低,為典型的山地鄉,居於北大武山和南泰武山之間的谷地,是一個地形複雜,而擁有豐富自然環境的鄉鎮。
「泰武」之名的由來,民國35年1月在泰武村成立鄉公所,因該部落擇音「吾拉魯滋」(ulaljuc),東面有大武山,又為了與臺東縣大武鄉區別,故取”大”之古音「泰」字而成為之,定名為泰武村,同時以該村為鄉治所在,即正式命名為泰武鄉(避免與臺東縣大武鄉雷同)。目前泰武鄉有佳平村、武潭村、平和村、佳興村、泰武村和萬安村等六個行政區域。
泰武鄉的歷史發展可追溯至清朝時期有西排灣族等三大社,當時屬於臺南府鳳山線並設有屯兵管理,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總督府規畫此地為阿猴廳,並在原住民各社設立警察駐在所管理當地行政、教育和衛生等行政事務,至1945年第二世界大戰臺灣光復後,成立鄉公所。後來求交通便利且利於鄉民等考量,便將鄉公所遷治佳平村,隸屬於高雄市;西元1950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調整全臺行政區域,屏東縣成立並將泰武鄉劃入其下。
泰武鄉著名的兩座高山,南大武山和北大武山是泰武鄉重要的生態資源地,南大武山是屏東的第二高峰(第一高峰為大武山),與霧頭山、北大武山峰峰相連,不僅成為南臺灣的地標,更是區分東魯凱族和西魯凱族的重要山脈,在中低海拔區域仍有大面積的原始闊葉林,許多代表臺灣特色或族群接近滅絕的種類皆可在南大武山看到;北大武山是臺灣五嶽之一,位於中央山脈主脊的最南端並與南大武山相連,標高3092公尺是南臺灣唯一超過3000公尺以上山脈,為一等三角點,是魯凱與排灣族的聖山,有『南臺灣屏障』的雅稱;北大武山形巍峨壯碩、氣勢雄偉,為高山管制區,登山民眾可由泰武國小旁左側土石產業道路直達登山口,步行至主峰約需18公里。
【認識泰武部落】
臺灣中央山脈南段的大武山,標高3092公尺是排灣族的聖山,也是排灣族智慧與文化的象徵。位於南大武山西側的泰武部落,西北靠山,西南走向溪谷,地勢陡峻坡度極大。其排灣語稱為吾拉魯滋(ulaljuc),意思為擁有四個小社區的大部落。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南部嚴重水災,泰武部落也受到重創,成為安全堪虞居住地區。歷經多次尋找遷村的基地,最終選定永久屋位於萬巒新赤農場,佔地10公頃,南鄰赤山村、西接五溝村、東鄰泰武鄉、北鄰成德村。2011年永久屋落成,採單斜面屋頂和仿石板搭配設計,融合菱形圖形營造出當地原住民建築特色。吾拉魯滋部落鄰近原鄉及萬金營區,未來可望結合萬金營區擴大延伸沿山休閒聚落,成為新的旅遊景點。
泰武部落特色:
1.森林之村、空氣新鮮、溪流清澈、群山環繞。
2.北大武山登山口。
3.舊泰武遺址,也是日據時代鄉政中心,保有守護供族人尋根之旅。
4.沿途風光秀麗,景緻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5.聞名的排灣成年禮之勝地。
6.煩囂塵世,車馬喧洩,泰武大自然之美給你最好的休閒渡假的好地方。
<部落旅遊預約>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部落
吾拉魯滋部落永續經營發展辦公室 /臺灣祖母咖啡之泰小石版屋:郭茂源
住址: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大武山二街38號
電話:08-7836882
【泰武部落入口意象】
不管事驅車或是步行,一走進泰武部落,就能一眼看見大大的石柱,寫著「吾拉魯滋部落」,旁邊有太陽、百步蛇、陶甕等圖騰樣式,它象徵著排灣族傳統的誕生故事。傳說中,太陽將兩顆蛋放進陶甕裡,並請百步蛇在旁保護,然後用溫暖的陽光日復一日的照射它們,之後孕育出一男一女兩個生命,他們就是排灣族的祖先,也因此排灣族人有太陽之子的別稱。
郭大哥說,其實排灣族誕生的傳說故事版本有好幾個,但多是以這廣為流傳,雖然許多排灣族人在將故事講述給孩子們聽時,聰明的他們往往會好奇蛇會吃蛋,怎麼會保護蛋?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但他們都會深深記得這自身文化的起源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還有對於大環境的隱喻,百步蛇就代表著會對地球造成危害的威脅,不論人為或天災,因此從蛋誕生的排灣族人就要學著跟「牠們」相處,意味著排灣族人在取材生活於大自然時,要懂得和平共處,這也是排灣族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
【泰武部落家屋】
因八八風災遷村後,為了重現部落家屋的樣貌,保存文化,泰武部落以頭目的家屋,做樣本建造,雖然融合了部份現代建築,但從外觀到室內擺設,都極其考究,透過專業的人員介紹,搭配屋內參觀,排灣族的生活點滴躍然眼前。
郭大哥說,排灣族階級分明,因此這家屋的屋簷雕刻著陶甕、百步蛇等圖樣,是只有頭目或貴族才能有此殊榮。而屋頂則是仿造百步蛇的鱗片建造,不過家屋的興建是有個典故存在,因為早期人們都就地取材,多用茅草、木頭建屋,若遇上天災,不甚堅固的房屋就容易受損,沒想到有百步蛇託夢給排灣族祖先,告訴他們仿造蛇的身體結構,去建房,之後慢慢演變成現在我們熟知的石板屋,也因此獲得會呼吸的房屋之美名。
排灣族的習俗,從生到死都是在家屋中完成,以生來說,若是有孩子出世,家中長輩就會將他的胎盤塞進牆縫,這代表著這孩子被盛認為是家中的一份子,也有支撐家中責任的含意;至於死,排灣族屬於室內葬,屋中會有個空間建立類似地窖的空間,會有三層,越底下的空間就是越早逝世的人,也多虧石板屋多有縫隙,因此屋中也不會有臭味。
家屋中,還擺放了許多陶甕,角落的牆上也掛了許多獵物的骨頭,象徵著獵人的武勇,除了這些生活器具,較空的牆面也掛著許多老照片,其中有張照片是記錄排灣族人的五年祭,每逢這祭典,各部落頭目與貴族們,都會派出最有能力的勇士,舉著代表自己族系的長竹竿,等待祭司把福球拋向天空,這時,圍成一圈的勇士們,各個屏氣凝神以長竹竿刺向落下的福球,少數得到福球的幸運者,也就能受到祖靈的祝福。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
泰武部落有七成居民在大武山下種植咖啡,而因為風災過後,搬遷至「烏拉魯茲部落」後,更以咖啡產業作為一鄉一特產的發展主軸,目前是臺灣最大的有機咖啡生產地區。
源自於大武山原始無汙染山林涓滴,純淨甘冽的水質,灌溉出風味多元的高質量泰武咖啡豆;它被視為是大武山給予排灣子民的禮物!更是來自祖先所守護的山林土地的恩惠。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同時邀約周遭部落二十五家原住民手工藝等業者結盟行銷,結合農特產與手工藝業者,由在地組織與政府計畫共同經營,主題是原住民咖啡故事館,定位在有機與無毒咖啡產業的經營,目前也結合頭目家屋與手工烘焙DIY行程,是泰武鄉地方產業主要對外行銷窗口。
而這些咖啡農民為了使產銷體系更加健全,成立「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規劃農產品展售活動及教育訓練等產業深耕的工作,打響泰武鄉的知名度,進而達到經濟發展、青年回鄉、文化傳承等目的。
泰武是典型的山地鄉,居於大武山之間的谷地,其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上適合咖啡的種植,在日據時期引進質量較優的阿拉比卡種咖啡;在居民重視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與產業共榮下,提高生豆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推廣有機生產與生產履歷概念,提升臺灣咖啡烘焙技術,開發多樣化的咖啡相關產品,將「泰武咖啡」品牌化經營。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烘豆體驗】
到訪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不僅能品嚐頂級咖啡,若時間充裕,不妨來場烘豆體驗!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將咖啡豆倒入陶瓷壺中,雙手戴上厚手套,握住陶瓷壺的把手,在電磁爐上,於空中不停搖晃它,讓咖啡豆能受熱均勻,一定時間後,聽到霹啪聲,有淡淡香氣,即是烘焙完成,之後以風扇讓它迅速冷卻,即可請工作人員協助研磨,再進行封裝,即完成屬於自己的咖啡成品。
除了烘豆體驗外,還提供採果和杯測體驗,透過實際的參與,能讓每位來嘗試的旅客,都能清楚了解咖啡從種植開始,到生果採收後的洗選、去皮、發酵、乾燥、加工分級、咖啡烘焙、品質杯測作業到咖啡沖煮萃取,徹底瞭解咖啡如何從一顆顆的咖啡生果演變成一杯杯的好咖啡。
心動的朋友,尤其咖啡愛好者,趕快到吾拉魯滋部落,讓專業的咖啡團隊帶您走一趟咖啡達人之旅吧!
※相關體驗活動及參訪行程,請來電洽談,由專人為您安排客製化行程(可預約用餐)。
※12歲以下孩童參訪,以原行程費用的1/2收費。
※經營時間:週一至週日,上午9點至晚上6點。
※地址:屏東縣萬巒鄉大武山一街7號
※電話:08-7837131
【吾拉魯滋文化館】
為確保原民文化命脈,延續瑰麗文化及記憶,泰武部落打造「吾拉魯滋文化館」,凝聚心靈信仰文化之所在,也讓外界對排灣族文化有更具體的認知。從八八風災遷村的沿革、太陽之子的傳說、一直到石板屋內、外的排灣族人文典故,帶大家一起體驗排灣族的傳統文化,感受部落發展的生命力。
文化館採用石板和木雕建造,重現排灣族建築文化之美。至於館內,有許多珍貴的展示物,從陶甕到圖騰,都富含意義和傳說故事。除了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它也是吾拉魯滋部落的藝文中心,陳列、販售學校、部落手工創作藝術品,如皮雕、琉璃珠、手環、古謠傳唱專輯等。當然少不了部落重要經濟作物─咖啡,在這可以來杯泰武有機咖啡,邊品嚐香醇咖啡,邊細細品玩手工藝品,宛如走進創意小市集。
【吾拉魯滋文化館-琉璃珠體驗】
排灣族有三寶,青銅刀、琉璃珠、陶甕,其中琉璃珠擁有許多的涵義,有代表勇氣的勇士之珠、代表財富的土地之珠、代表愛情的孔雀之珠等等,它也是排灣貴族階級視為無上珍貴的家傳寶物,為社會階層貴族家世的象徵,若有身份尊貴的女子出嫁,她陪嫁的陶甕頸上也會掛著琉璃珠,顯示其身份與地位。
在吾拉魯滋文化館,可以親自體驗串琉璃珠,可依旅客的時間,向工作人員詢問、評估要做的成品。細心的人員也已經準備好一組一組的材料包,大家也可以憑自己喜愛的琉璃珠涵義,來挑選珠子,最後跟著專業講師,穿線引線的編織著獨屬自己的排灣族禮物。
【吾拉魯滋文化廣場】
吾拉魯滋的部落文化廣場,則是隨著頭目家屋而決定的。文化廣場兩側,一邊是天主堂,另邊則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泰武教會,主要是為了讓部落居民不因宗教差異,影響部落的文化延續。文化廣場部落各樣式慶典活動皆於此辦理,如結婚時立鞦韆,祭典-五年祭的刺福球,或八月份的豐年祭及傳統競技,聖誕節系列慶祝節目等等。
【泰武國小】
泰武國小於教育部榮獲教學卓越獎,同時榮獲「國民小學組」及「幼兒園組」的金質獎,至107年尚無學校打破此項榮耀,是教育史上輝煌的歷史紀錄。
泰武國小是保留傳統排灣族文化的原住民小學,除了在傳統歌謠的紀錄、傳唱外,在浴水重生的新校園建築物中,處處能見圖騰、琉璃珠元素的彩繪、建築,深厚的文化風情及傳統意涵,在此從小紮根、延續傳承、生生不息。
遠近馳名、享譽國際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榮獲第23屆金曲獎青睞入圍五項傳統藝術類,拿下「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的殊榮。每年被國外大型團體邀請演出,演出國家有,盧森堡、比利時、法國、德國、日本、雪梨歌劇院、維也納等。過去,部落有語言沒有文字,藉由說說唱唱來教育、傳述生活、文化,因事唱曲,祭典、結婚、懷念各式歌謠,總是以即興、自由、隱喻的方式哼唱,每首紀錄著部落文化的曲調,與家族歷史息息相關的規矩或準則。他們的願景是以部落之名,唱自己的歌。以音樂之名,說自己的故事。
泰武國小建築物,曾被日本土木學會學者專家讚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小學。」不論是教室、走廊、樓梯、廁所繽紛絢爛的彩繪,每個角落都有故事,每個轉角都是驚喜!校園的建築物是以排灣族誕生故事為設計題材,空中俯瞰國小建築體,是個百步蛇造型,舌頭是泰小石版屋望向北道,圍繞的中間稱為陶壺廣場也就是百步蛇身體,學校屋頂是太陽能板,形似蛇頭,排灣族起源的三大意象皆含括在內,是名符其實的排灣小學。
【達得拉繁2館】
一位卡札札嵐部落的皮雕大師─許瑞玉,她心懷著傳承使命回到部落,從事皮雕創作,她大膽加入異質元素,如︰琉璃珠、編織、鋁線等,讓作品豐富、實用又兼具時尚流行感,多年累積能量後,成立了「達得拉繁創意工作坊」。因緣際會之下,她意外踏入餐飲業,並進修學習最喜歡的西餐,也開啟了她的「廚房人生」。
餐廳主要是以簡餐為主,許瑞玉更發揮巧思,將排灣族飲食文化,與西餐融合,做出不失原住民風味,卻又爽口好吃的料理,以最基本的來說,這創新的風味餐內有,主食-奇拿富、地瓜及芋頭;米飯-紅藜飯;蔬菜-涼拌過貓、時蔬;魚及雞肉;飯後點心及水果,可謂是面面俱到,完全照顧到人們對飲食的基本需求,也兼顧到營養的攝取,不過想品嚐這樣超值的餐點,需要事先預約,老闆娘才能準備新鮮的食材進行料理。
關於店內的特色餐點,其中有個甜食一定要品嚐,就是老闆娘現做現烤的紅藜甜甜圈,外酥內軟的口感,讓許多甜點控一吃就愛上,還有小米口味,絕對值得喜歡美食的朋友,細細品味。
餐廳資訊:
地點: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萬德路25-1號
電話:08-7836665
營業時間:10:30 - 16:30,週二休館。
【認識卡札札嵐部落】
「卡札札嵐」(kazazaljan) 部落坐落在排灣族聖山大武山下,日治時代稱「阿馬萬」(萬安社),現稱「萬安村」。舊址位於舊萬安深山裡,民國45年由舊萬安村落遷至現址。Kazazaljan部落,指稱taraurauma萬安、ludjan安平、tjai’arev達里、tjaljikeljikeli第七鄰/成原社區(行政屬萬巒鄉),是凝聚部落的集合名詞,排灣語意思為很老的意思。現在本村位於泰武鄉北方,東部屬大武山與臺東縣轄毗鄰,南與泰武鄉佳平村,北與瑪家鄉筏灣村,西與萬巒鄉成德村為界。人口:971人,男518人,女453人,共有11鄰,戶數227戶。
根據耆老說法,政府推行遷村政策及衛生醫療因素,當時青年扛著梁柱、婦女揹著嗷嗷待哺的嬰孩、小孩帶著鍋碗瓢盆遷至下山居住。一場大火讓居住在萬安一號橋附近的居民,搬離到第七鄰、往安平或其他河川地居住。當時房舍大都就地取材,以木材、竹子為牆,以茅草搭蓋屋頂。外來蓋房子的技術傳進部落,也有大石塊(像磚塊)砌牆,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家屋都為鋼筋水泥房。
遷村的新聚落因腹地關係造成村莊分散在四聚落居住,不過,族人在傳統文化上及日常生活網絡彼此有其密切互動,所以,造成「生命共同體」的地域與文化認同。然而,聚落與行政上的區隔,造成社區凝聚與資源分配上的困擾。
人文方面,保存、維護自己獨有傳統文化,文史工作者與耆老們共同紀錄保留古謠資料共57多首(不含童謠,及其他部落歌謠還未收錄)。在傳統文化保存下,目前部落保留著頭目貴族的傳統婚禮,可看見傳統鞦韆文化儀式;還有青年情感交流活動-送情柴文化,這是有別於其他部落的傳統生態知識與文化表現。恢復五年祭典,透過祭典了解排灣族的對大武山的崇敬及祖先的緬懷,還會進行刺球賜福的儀式。
卡札札嵐部落特色:
1.萬安溪,是泰武鄉水源最豐沛的地方。
2.舊萬安文化遺址保存。
3.萬安有豐富的傳統古謠。
4.藝術景觀道路(檢查哨至萬安國小)。
5.萬安大瀑布。
【大眾運輸】
自行開車
(1)沿山公路(185線)往北的方向開,經過萬金營區400公尺,往右轉看見萬安部落的牌子進來部落。
(2)沿山公路(185線)往南的方向開,經過排灣村,然後過萬安一號大橋往左轉看見萬安部落的牌子進來部落。
<部落旅遊預約>
屏東縣泰武鄉卡札札嵐部落 屏東縣泰武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祖珠•卡查妮蘭
住址:屏東縣泰武鄉萬安村1鄰3號
電話:08-7836968
【卡札札嵐部落遷村六十周年紀念碑】
民國105年時,剛好是萬安村從舊部落遷至新部落六十週年,故選定了達里部落入口處,建置一座紀念碑,也湊巧剛好此處有塊大石頭,就順理成章做為紀念碑,它就像個入口指標似的。
萬安村部落較為特殊,不論是舊部落還是新部落,都因腹地小,許多族人是分散區域居住,共有四個部落,但部落間都有默契,自稱為卡札札嵐部落,也即是現在的萬安村。部落內的植物林木都是以原生在此的原生種為主,不隨意亂砍伐,也不隨便引進其他物種,改變山脈生態環境。紀念碑旁的梔子,是排灣族的香水,白色的花朵就像是茉莉花純潔樣,其花季是四月~六月,母親節最具排灣族代表的花朵。
【心達達山】
萬安社區的心達達山,就在達里部落後方的山丘。此地曾經是部落居民60年前剛遷村時撿(砍)柴、約會及捉迷藏的地方。在心達達山的山頂可俯瞰高雄屏東兩縣市的繁榮,空氣好環境又美,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自然環景,因此卡札札嵐部落族人皆有共識,預計在107年度用傳統建築工法,在不影響生態、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手作建造登山步道,希望在推動生態文化旅遊的過程中,讓居民或愛好登山的遊客們認識山林文化。
在手藝極佳的部落族人合力下,他們選用合適的薄石頭,一塊塊鋪於山林地上,因為他們的付出,讓登心達達山更為輕鬆愜意。不過要登上山頂,其實有兩條不同的路線可選擇,一條佈滿平坦石頭;另一條就是較為原始的路線,過程中會有一些陡度的山路,是考驗體力和肌耐力的選項,來訪的遊客可憑自身體力和時間,挑選適合的路線上山。
在進入心達達山前,需要有導覽員在山腳空地先生炊火,每個要進山的人,都需要跨過火堆,才能登山,之所以有這儀式,是因為要將身上不好的東西排除掉,也是告知部落祖靈,有外來朋友來部落遊玩,並且要進入心達達山,而煙和火的熱度沾染到身上,祖靈們聞到就知道這外來人是部落孩子的朋友,會更確定旅人們是友善的訪客。也是保佑大家平安上山,平安下山。
【送情柴文化】
排灣族有個極為重要的習俗,就是在小米收穫祭送情柴。古早人們生活,都以木柴生火烹煮食物,對部落而言,木柴是很重要的物資,因此,早期排灣族男子若有喜歡的女子,在半夜會將自己砍伐的木柴立在女方家門口,象徵自己有謀生和照顧家庭生活的能力,也能討女方家長的歡心,若是女子同意男子的告白、求愛,雙方互相同意下,就會準備舉辦婚禮,因此這送木柴的行為,慢慢變成人們口中浪漫的送情柴。
卡札札嵐部落不希望這送情柴的習俗消失,因此現在會有許多年長的族人,帶領幼青年的男生,在心達達山上一處空地,收集疏林後的木柴,學習將樹的樹皮削掉,並且前頭要削尖,這是考驗手藝以及耐性,之後將處理好的樹枝捆起來,扛在肩上運送,才是完成送情柴的學習。
傳統上「送情柴」在卡札札嵐部落有兩種不同形式。Pupuljipa屬於男青年個人專送心儀的少女或親友中的少女。通常利用深夜、黎明時分,獨自一人將情柴送至女方家屋屋簷前靠石牆立放。另一種papuzeluk則屬於一種集體方式,由男方邀約好友陪同送情柴,而女方家屬已獲通知,事先會準備食物招待(izua kaljava),所以較為公開。
而時代變遷下,充滿人情況味的習俗也早已被現代族人遺忘。卡札札嵐部落的青年們思索著,在部落文化漸漸佚失的現代,如何保有傳統卻又能將族人們的情感凝聚緊密,因此,他們決定從決定找回vuvu們表達愛意情思的美好方式開始。故,青年學習早期vuvu們砍情柴的心意,到心達達山收集木材,並在每一年的夏季送給女青年,藉由這樣的文化活動,男女青年能更認識彼此,也學習男女之間的尊重及互愛,用感恩的心來凝聚族人男女青年。
【情柴木片體驗】
在收集製成情柴的木柴過程中,多少會有不符需求的樹枝,或是山林中自然淘汰的枝幹,卡札札嵐部落的人們就會將之收集,同樣用刀或鋸子,將它們修整成薄薄的木片,而光滑的一面,可以用簽字筆寫字,寫下願望,或是對人的祝福語,用繩子綁起來,再到部落很有名的靈石前禱告,就是一個很棒的禮物和紀念品。
現在在卡札札嵐部落裡,有人把它當作邀請卡使用,也有不少年輕人在這情柴木片上,抒發心情或是表達愛慕之意,讓這小小木片,成為象徵著美好與希望的排灣族小物。